周恩来总理一辈子都很谦逊,像水一样滋养着大家,却从不争抢风头,赢得了好多人的尊敬。
张治中曾这样讲道:“我之所以能够取得种种进步,全靠老朋友周恩来的扶持和教导。他的恩情,我永远不会忘怀。他那包容并蓄、广结人缘的胸怀,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效仿。”
周恩来这一辈子,确实一直都在很重要的位置上,但他从来不去争抢什么,反而常常主动把位置让给别人,就像下面说的这三次一样。
一交给政委负责
1932年10月那会儿,周恩来就接手了毛主席的工作,成了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。到了1933年5月,他又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政委,跟总司令朱德一块儿带着红军往前走。
1935年6月份,红一军跟红四军在四川的懋功地方碰头了。
那时候,红一方面军拼死突围,走了好长的路,最后只剩下一万多人了,手里的家伙什儿也都不全。相比之下,红四方面军人多势众,足足有八万多,装备也比红一方面军好得多。于是,张国焘看到红四方面军实力这么强,心里就起了歪心思,琢磨着想要重新改一改中央的班子。
中央其实早就料到了这个情况,毛主席曾跟大家讲:“张国焘这人势力大,野心也不小,我琢磨着,要是不给他个合适的位子,一、四方面军想拧成一股劲可不容易啊。”
张国焘心里头其实想当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,但那时候这个位置已经被朱老总,也就是朱德给占了。朱老总在红军里的威望和资历,那都不是张国焘能轻易比得上的。因此,大伙儿一合计,都觉得张国焘不合适,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张闻天说,他愿意把总书记的位置腾给张国焘,但毛主席没答应。毛主席觉得总书记这位置太关键了,不能随便给像张国焘这种有野心的人。再说,张国焘真正想要的,是掌控军队,而不是党里的官位。
最终,毛主席提议,让张国焘来挑红军总政委这个大梁。
那时候,红军的总头头周恩来正发着高烧呢。一听毛主席的那个建议,他立马就说,自己没啥意见,只要能让党内大伙儿更团结,让他干啥职务都成。
就这样,周恩来以他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,主动把位置让了出来,随后张国焘就成了红军的第三把手,当上了总政委。
大家都知道,咱们军队有个老规矩,那就是“党管枪”,政委说话的分量,有时候比司令还要重。遇到啥意见不合的时候,最后拍板的往往是政委。所以说,红军里的总政委,那地位和作用,可都不是一般的高。
周恩来二话不说,主动把总政委的位置交给了张国焘,他这么做全是为了顾全大局,保证党内大家能一条心。这事儿充分体现了周恩来那种不为自己着想,一心为革命的无私精神。
二把手主动让位给元帅
1955年发勋章那会儿,有个事儿传得特别开。
在给毛主席评定军衔那会儿,原本是打算给他“大元帅”这个头衔,就像苏联的斯大林那样。但毛主席一听这消息,直接就给拒绝了。他说:“要是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军装,那该多别扭啊!到时候去跟老百姓聊天、办事,多不利索啊!”
接着,毛主席跟大家伙儿聊起:“我个人觉得啊,现在那些在地方上干活的同志们,不给他们评军衔,可能更合适些!”
那时候,周恩来、刘少奇、邓小平原本都打算要接受元帅军衔的,但一听毛主席那么讲,他们就都说不参与授衔这事了。
说实话,周恩来跟刘少奇、邓小平的情况真的有所不同。他在我们军队里的地位那可是相当的高。想当初,1927年南昌起义那会儿,周恩来就是那里的头儿。但那时候,刘少奇和邓小平还没跟军队打上交道呢。
之后,周恩来陆续坐上了红军总政委、总参谋长、中央军委书记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位置,他始终都是我军里头的顶尖领导,所以给他授个元帅军衔,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
另外,周恩来要是参与授衔,凭借他的资历和功劳,那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头号元帅,地位甚至在朱老总之上。
肯定的是,就周恩来的个性而言,要是真让他参与授衔,他绝不会认可那个名次,铁定会主张把朱老总放在最前头,说不定还会把彭老总也往前挪,自己嘛,顶天了也就排第三。
不过,毛主席放弃了大元帅的军衔后,周恩来也说,他既然已经当上了总理,就不需要再给他授什么军衔了。
对普通人而言,军衔就像是对自己战斗岁月的认可,但在周恩来心中,他从没往这方面想过,也从没想过要用军衔、勋章这些来给自己加官进爵。
他始终把为老百姓服务看作是自己的头等大事。
关于“三让总理”这一事件:曾经有那么一位总理候选人,他三次谦逊地推辞了这个高位。第一次,他说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,不足以担此重任。第二次,他强调国家大事需由更有能力和经验的人来决策,自己愿意在幕后默默支持。到了第三次,他更是直接表示,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一代,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舞台。这位候选人的三次推辞,不仅展现了他的谦逊和高风亮节,更让人们看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。他没有被权力和地位所迷惑,而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。这样的品质和精神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。
在好多人心目中,周恩来就是当总理的最佳人选,谁也没法替代,更别说有人能跟他比肩了。
但在1958年那会儿,周总理也碰上了一件棘手事儿,严重到他还想过要辞职,不当这个总理了。
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国家到处都充满了活力,各行各业都发展得飞快。这让毛主席特别开心,于是他琢磨着搞个“大跃进”,好让各行各业的发展再提速。
然而,大跃进的理念在很多地区带来了不好的后果,没按照经济成长的正常路子走,这引起了周总理、陈云等人的重视。他们便提出了“稳扎稳打”的方针,想给这股过热的势头降降温。
1958年1月11号那天,毛主席在南宁开了个会,会上他对周总理和陈云他们提的“别搞得太猛”那个政策,讲了不少批评的话。他还特地把柯庆施的那篇文章拿出来,对着周总理就问:“你是咱们的总理,瞅瞅,这样的文章,你能不能写得出来?”
周总理坦言,他自个儿写不出来。
过了好几个月,周总理在一次中央书记处的碰头会上,开口说要辞去总理的位子,他希望中央能找个更合适的人来挑这个大梁。
但是,因为周总理威望极高,大家都没答应他的这个要求,毛主席还特意指示说:“(周恩来)还是得继续干现在的活儿,没必要换。”
这是关于周恩来“谦让总理职位”的事儿,和之前他让出政委、元帅的位置比起来,这次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有些人说,周总理这次选择辞职,好像是对职责有点疏忽,没能坚守自己的立场。
其实,周总理这次选择辞职,主要是他心里想着“为了大局,党内要和睦”,他愿意自己吃点亏,好让更多人能安稳下来。
周总理有过三次主动让位,第一次是让出政委的位置,第二次是让出元帅的头衔,第三次则是让出总理的职务。这三次让位,都彰显了他那种从不争抢、一心为公、考虑大局、为了党的事业甘愿退让的高尚品德!
说起周恩来,我们得参考几本书,比如他的传记,还有从不同角度讲述他的故事的书,以及专门讲他在新中国初期那段日子的书。周恩来,这个人啊,真的挺了不起。从那些书里,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是多么精彩。他不仅仅是个政治家,还是个很有智慧、很有远见的人。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周恩来担任了总理的职务。他得处理好多事情,内政外交都得管。但他总是那么从容不迫,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。他在国际上也很有声望。很多外国领导人都对他很尊重,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。周恩来总是能用他的智慧和魅力,让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。而且,他不仅仅是个工作狂,还很关心人民的生活。他总是想办法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,让每个人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。总的来说,周恩来是个非常伟大的人。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操劳,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